微信二维码
如何在面试时陈述自己的职业前半生
发布时间:2018.04.18 09:56    作者:李霁(微信洛清, ID: 12201479)

作者:李霁(微信名:洛清),清华法学院本科,Columbia法学院硕士,中国/美国纽约州律师,先后在君合与Linklaters从事法律服务工作,近几年在一家世界500强公司中担任资深顾问,负责其中一个事业部在亚太区的法律事务。在从事了近10年法律服务后,于2014年转型为法律猎头,协助跨国公司和国际律师事务所招聘高级律师。联系请发邮件到liji0805@hotmail.com


微信图片_20180418095619.jpg


不论是公司还是律所,在面试的过程,都会饶有兴致盘问候选人过往的经历、离职的原因。越是年资长的候选人,职位变动难免多一些,不可避免的需要对自己的职业前半生做一番解释。大部分律师候选人,不论法律功底好不好,好歹在大学被培训了几年逻辑思维,比起其他部门的候选人,在谈论离职原因的时候,一般都自信满满,自成一套理由和逻辑,基本都能自圆其说。经常碰到一些候选人申请职位,觉得自己哪哪都适合,不理解为什么总是止步于初轮面试。看了简历,我觉得变动有点频繁,候选人却觉得自己每次离职原因都特别有道理,可信度也很高,不应该被视为一个问题。。。

候选人或许并不明白为什么公司/律所在招聘过程中,对候选人历次离职原因那么感兴趣,在面试的时候,甚至不会在意或着准备这个环节。但事实上,不论候选人是否刻意粉饰工作变动的原因,公司/律所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。招聘人员其实更希望从候选人过往的工作变动轨迹中,甄别候选人这次申请岗位的动机是否合理可信;并且根据候选人离职的原因和态度,来评价候选人为人处世的态度、做决定的能力、工作的稳定性以及成熟度。

律所在招聘过程中,比起公司法务,更容易碰到几个月或者半年换一个律所的候选人。其实,律所变动频繁是可以理解的,毕竟律所招聘主要是合伙人说了算,对于合伙人而言,团队律师能出活,能出账单是关键;在正常情况下,不会关注候选人的软实力,比如沟通能力、决断力等等。但在员工维护方面,律所不会有太大容忍度,倘若律师入职一两个月,发现其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用,就不会选择继续雇佣这样的律师。相似的,对于律师而言,尤其是有一定经验的律师,入职后发现合伙人或律所没有描述得那么吸引人,同样会选择炒老板的鱿鱼。

工作中有碰到过这样一位律所候选人。毕业后在一家律所连续做了5年,表现的特别稳定,然后开始萌生去其他所看看的想法,到了第二家觉得和老板性格上和不来,没两个月就换了第三家,做了三个月,不满意所里业务状况,觉得并不像面试时描述的那么好,对自己没有锻炼,呆久了怕浪费时间,于是又去了第四家。来到第四家的时候,想着这次一定要稳稳的干上3/4年,又和同屋的律师处不好关系,和人事尝试着沟通换办公室未果,于是又萌生看机会的念头。

虽然,律所并不那么在意候选人的简历里出现一两次频繁变动的经历,但是连着出现几次,后面招聘的律所就会有顾虑了。在和第5家律所面试时,律所觉得候选人背景很好,也相信既然候选人能在第一家稳定的干上5年,一定是可以做好业务的律师。但最后律所还是决定放弃这位候选人。理由是,虽然候选人辗转了几家事务所的理由都与业务能力无关,但从侧面可以看得出,候选人对于工作并没有那么高的忍耐度,说白了就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没有那么在意。毕竟每个律所都有自己的问题,谁在工作上不会碰到点不顺利,但这不应该是换工作的全部理由。

公司在招聘过程中,对候选人的经历变动会更敏感、更谨慎。原因很简单,对于team leader而言,每位团队成员一旦入职,就是团队中的一员,而团队稳定同样是团队领导的业绩,在工作考核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。这也是为什么公司法务的招聘流程一般比较长,需要见的公司高层也比较多,就是希望能让更多的部门给予意见,确保法务团队不会找错人。

这在外资公司尤其如此。对于公司法务而言,简历的稳定性非常重要。公司一般很忌惮跳槽特别频繁的律师或者法务,如果简历中出现几个月或者一年内变动的情况,公司就会特别小心,盘问的特别详细,生怕候选人会在自己的公司重蹈覆辙,影响自己团队稳定。

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候选人,10年的工作经验,5段工作经历,每段工作经历都差不多两年时间。候选人列出了很多原因,为什么从一家公司换到另一家公司,理由听上去也无懈可击。公司虽然没有反驳候选人的种种理由,但是5次经历都恰好两年,这次换工作,又距离最近这份工作入职时间差不多1年半时间。。。种种巧合,让公司不得不觉得,候选人就是掐着点跳槽,希望能够在薪资或者职级上有更好的增长。这让公司非常不安,虽然不会要求候选人在一家公司待一辈子,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,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,但公司总是希望至少在入职的时候,候选人能抱着与公司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初心。

碍于篇幅,我们只是举了两个比较极端的案例,希望能给各位律师在面试之前开开脑洞。毕竟招聘和应聘者站的角度不同,双方在看待同一事件的视角和观点也不尽相同。你以为已经天衣无缝,到在招聘者的眼里,或许早已千疮百孔。说到底,多了解一些招聘者的心态,或许就能在面试的过程中,主动杜绝不必要的误解,为自己争取更多的优势。

Copyright ©2022 上海众律商务咨询有限公司-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    沪ICP备18004454号-2

  • 首页
  • 联系
  • 咨询